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北風起,正是北高季節的開始。從台北一路南下、貼著西濱海線的 360 公里,對參與的車友來說,是一年之中最有儀式感的一天。出發前,大家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:「我該穿卡鞋嗎?」
這不只是裝備選擇,更是關於你如何面對長距離、風向、體力與樂趣的一場對話。
以 60 公斤車友、長距離巡航的保守估算,不穿卡鞋與穿卡鞋之間的能量差約 4~6%。換算到 360 公里、北風 2 m/s 的條件下,等於:
卡鞋讓力量傳遞更直接,踏圓更完整,上下半圈的用力更平均,能延後膝蓋、腳踝與足弓的疲勞。
長時間踩踏時,鞋底支撐是否足夠,會直接影響腳掌壓力集中與否。卡鞋能降低熱點與麻痺感,主觀疲勞評分(RPE)可下降約 10~15%;反之,若鞋底過軟,力量在每次下壓中被吸收,累積的微不適會在中後段放大成「騎不下去」的原因。
多數北高挑戰者會在前 100 公里內,決定自己「能不能撐下去」。這一段從台北到苗栗,迎著北風、節奏未穩,是整趟旅程最考驗基礎功與裝備搭配的區段。
這些差異在前 100 公里時可能只是輕微的不適,
但在 200 公里之後,它會變成「能否繼續踩下去」的臨界點。
能穩定踩踏的人,會漸漸進入節奏;用錯鞋的人,往往在最早的 100 公里就開始流失能量。
很多車友形容穿卡鞋長途的感覺:「呼吸與踏頻會合拍,身體像跟單車成為一個節奏。」 當力量輸出更平均,心跳更穩定,人更容易進入 flow(飛起來) 狀態 --- 長距離最美好的時刻。
不穿卡鞋確實能降低「卡住」的心理壓力;但在長里程裡,鞋底滑動、前掌擠壓與微痛帶來的干擾,會讓注意力被不適牽著走。反之,穩定的踩踏讓人更專注在風景與隊形 --- 也就是我們說的「騎車的樂趣」。
根據社群經驗,新手若在第一次 100 公里挑戰中「感覺順暢」,半年內再報更長距離的比例超過 70%;若伴隨膝痛、腳麻、坐墊痛等不適,續航率約 20%。裝備是否讓你「維持節奏」,會直接影響你會不會再出發。
卡鞋給的不是單純「更快」,而是「我能掌握這項運動」的掌控感。這種正向回饋會促成下一步:參加團騎、升級裝備、安排訓練計畫 --- 長期來看,這才是最珍貴的改變。
北高不是體能比拚,而是節奏與耐力的管理。能騎完的,不一定是最強的人,而是懂得讓自己穩定下來的人。
卡鞋在這裡的作用,不只是讓力量更有效率,而是幫助身體與節奏保持一致、減少能量浪費的「穩定器」。
在 360 公里的長距離中,真正的分水嶺,不在坡上,而是在那句心裡的小聲音:「要不要放棄?」--
而一雙能穩定力量的鞋,往往能幫你跨過那一刻。
北高不是速度的競賽,而是與自己對話的旅程。穿上卡鞋那一刻,不只是讓力量更完整,而是讓你開始感受「踩踏的樂趣」--
那種會讓人一次又一次想再出發的感覺。
想知道哪一種鞋款搭配最適合你的騎乘方式?
👉 閱讀《單車鞋選用指南》
(指南涵蓋:兩用鞋、卡鞋系統、不上卡硬底平踏鞋的比較與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