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rthwave SPD 鞋使用情境示意圖,車友在碎石路面騎乘,展示不同路面如何影響鞋底與路感的差異。

SPD 鞋選用指南|Northwave 單車知識庫


許多車友接觸卡鞋的起點不是公路訓練,而是飛輪課。北台灣冬季濕冷多雨,讓室內訓練成為維持節奏的方式,也讓 SPD 鞋在冬季格外常見。

雖然 SPD 與公路鞋外型相似,但穿起來完全不同。鞋底回饋、行走便利性、鞋板尺寸與膝踝容錯度,會讓兩者在使用上出現明顯差異。

也有車友以為一雙公路鞋就能應付所有情境;但當騎乘從「訓練」延伸到「生活」、從長距離轉向短通勤、河濱、甚至碎石路時,公路鞋反而不夠方便。

因此,SPD 常成為第二雙鞋 - 不是取代,而是補上公路鞋無法涵蓋的部分。它把「騎乘」與「生活」安放在同一雙鞋裡。

最終的問題不是「哪雙更好」,而是: 
「你的腳,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日常?」 這篇文章談的是選用,而不是比較。從情境重新理解 SPD 的位置。


一、從「騎乘情境」開始,而不是從鞋款開始

SPD 的優勢在於它能在不同生活場景中切換,而不侷限於某一種騎乘方式。若從情境出發,選擇會更清楚:

  • 城市日常:停停走走、下車頻繁,需要行走友善。
  • 公路 endurance:長距離、穩定節奏,鞋底傳力重要。
  • 混合路面:河濱碎石、郊區輕越野,需要抓地與容錯。
  • 室內飛輪:頻繁站姿、汗量大,需要包覆穩定。

台灣有明顯季節性: 北台灣冬季濕冷,飛輪自然取代戶外騎乘。


二、鞋底剛性怎麼看?SPD 與公路鞋的核心差異

SPD 與公路鞋最大不同在「回饋方式」。SPD 鞋底為了兼具行走、防滑與震動緩衝,設計較具彈性 - 不是軟,而是對不同地面更能適應。

  • 剛性 10~15:競賽級越野、高強度騎乘。
  • 剛性 8~10:飛輪、公路 endurance、長坡。
  • 剛性 6~8:通勤、日常使用。

剛性不是越高越好,而是「踩踏時間 × 節奏」共同決定。例如:

  • 飛輪 45 分鐘:密度接近戶外兩小時,太軟會累。
  • 戶外 2~3 小時:穩定性會影響效率。
  • 通勤:中度剛性最自然。

三、腳型比鞋款更重要

SPD 普遍比公路鞋略寬,但真正決定體感的是腳型本身。

  • 寬腳、拇趾外翻:需要更舒展的前掌。
  • 腳背高:扣具壓力要分布均勻。
  • 瘦長腳型:楦型過寬會滑動。

鞋款能分類,但腳型不能。


四、從騎乘時間選鞋:差異會在後段浮現

SPD 的差異往往不是在開始,而是在「騎到一半」後出現。

  • 1~1.5 小時:以舒適與自然行走為主。
  • 1.5~2.5 小時:包覆性與腳背舒適度變重要。
  • 3 小時以上:力量傳遞、壓力分布影響後段疲勞。

五、扣具系統如何影響踩踏?

扣具影響腳背壓力與包覆感,是容易被忽略但極重要的細節。

  • 單旋:調整快速、壓力平均,適合日常與飛輪。
  • 雙旋:前後分段包覆穩定,適合長距離。
  • 鞋帶:輕量自然,適合行走多的情境。

六、SPD 的魅力:行走與騎乘之間的自由

對許多車友而言,SPD 是貼近日常的選擇。停下拍照、進便利商店、穿越碎石,鞋子都能自然銜接。

SPD 不是越野車種專用,而是跨場景的移動方式。


七、常見情境的選用參考

  • 河濱 30~60 分鐘:中度剛性、穿脫快速。
  • 每週一次 60~100 公里:鞋底穩定性最能影響後段。
  • 偶爾碎石:花紋與包覆度優先。
  • 以飛輪為主:看包覆、止汗、剛性 8~12。
  • 戶外+飛輪雙用:中度剛性即可。

八、北台灣冬季濕冷:SPD 使用的季節性

冬季濕冷使戶外騎乘不穩定,飛輪課成為許多車友的主節奏。 因此台灣 SPD 使用具有季節性:冬季飛輪、春夏户外。


九、室內飛輪(Indoor Cycling)怎麼選 SPD 鞋?

飛輪的節奏密集、站姿頻繁、汗量大,與戶外完全不同,因此選鞋邏輯需要獨立看待。

飛輪三大核心需求:

  • 1. 中度~高剛性(8~12):密度高,太軟會累。
  • 2. 包覆穩定性:站姿衝刺壓力大。
  • 3. 透氣與耐汗:室內悶熱,排汗比外觀重要。

重度飛輪使用者需注意材料差異:
飛輪課的「瞬間高扭力 × 反覆站姿」與戶外的均勻輸出不同。 過去曾有重度飛輪車友(如教練級)在高頻訓練下踩斷硬度 10~12 鞋底的案例- - 原因不是產品瑕疵,而是受力方式與設計初衷不同。

之後採用全碳底(硬度 15)後,由於抗扭性與結構完整,能承受飛輪課反覆的瞬間施力,相關問題也明顯減少。

建議:

  • 高頻飛輪者:中度剛性(6~8)最穩定。
  • 追求效率:可使用全碳底(硬度 15)。

半碳底(10~12)因設計目的偏向戶外,長期承受瞬間扭力並不理想。

飛輪+戶外雙用:

  • 90% 飛輪:中度剛性與包覆穩定為主。
  • 戶外較多:依戶外時間選 8~12。

飛輪不是替代,而是一種獨立節奏。把它視為獨立情境,選鞋會更準確。


延伸閱讀|SPD 鞋款一覽

更多 SPD 與室內騎乘鞋款: Northwave SPD 全系列


常見問題 FAQ

SPD 鞋與公路鞋的差異是什麼?

SPD 鞋底較具彈性,兼顧行走、防滑與混合路面容錯;公路鞋則以高剛性為主,專注在踩踏效率與力量傳遞。SPD 比較適合通勤、飛輪與日常使用,公路鞋則適合長距離與穩定節奏的騎乘。

我要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 SPD 鞋?

先想清楚騎乘情境與時間:通勤與河濱騎乘,選中度剛性、行走友善的款式;長距離或 endurance 騎乘,選較高剛性的鞋底;飛輪課則優先考慮包覆穩定與鞋面透氣。鞋底硬度與腳型適配,比單純看價格更重要。

飛輪課適合使用哪些硬度的 SPD 鞋?

飛輪節奏密集、站姿切換頻繁,建議使用中度至高剛性(約 8~12)。若每週多堂課、強度較高,可考慮中度剛性(6~8)或全碳底(硬度 15),讓鞋底在反覆站姿與高踏頻下維持穩定。

SPD 鞋適合新手嗎?

適合。SPD 較容易行走、容錯度高、穿脫動作直覺,是許多車友從飛輪課或河濱騎乘開始使用的第一雙卡鞋。只要一開始在安全環境熟悉穿脫節奏,就能穩定使用。

如果戶外與飛輪都會騎,SPD 鞋要怎麼選?

如果約九成時間在飛輪課,建議選中度剛性、包覆穩定、不特別強調行走的款式即可;若戶外騎乘時間較多,則依騎乘時間與路況選擇 8~12 範圍內的剛性,讓鞋底在長距離與飛輪之間取得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