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在台灣,從海平面到三千公尺的高度差,只需要數十公里的距離。Formosa Xtreme Triathlon(FXT)便是在這樣的地形邏輯裡被設計出來:一場不是以距離,而是以高度、氣候與地貌所定義的極限鐵人賽。
FXT 自 2020 年開始舉辦。路線雖會隨年份調整,但核心精神始終一致: 從島嶼的低處出發,逐步前進到高山,以地形決定選手的節奏。它不僅是長距離鐵人,更是一條從水域、海岸、峽谷到高山的耐力軸線。
Formosa Xtreme Triathlon 的主辦團隊來自 XTRI World Tour 系列的延伸,同時匯集台灣在地的山岳運動、鐵人賽事與高海拔路線規劃的專業人員。主辦方最初以「把台灣的高度與地貌,變成一條能被看見的耐力軸線」為核心理念,設計出始於海平面、終於合歡山的極限賽道。
FXT 的台灣主辦團隊 Waypoint 長期深耕山岳運動、耐力賽事與戶外文化,專注於以地貌與高度為基礎的路線設計。他們不僅是賽事執行者,更像是地形的敘事者 - 把日月潭、塔塔加與合歡山的地理線索串成一條完整的挑戰軸線。
Waypoint 在多年的賽事經驗中,累積了對台灣高山環境、補給布置、夜間安全與低溫風險的理解,使得 FXT 能在極具挑戰性的地形上維持高安全標準。對他們而言,FXT 不只是比賽,而是一種讓台灣「以高度被看見」的方式。
這支團隊長期投入海內外耐力賽事,熟悉台灣高山氣候、補給安排與夜間路線安全,使 FXT 不僅是一場比賽,更是一個向國際展示台灣多樣地形的舞台。從日月潭到塔塔加、再一路向 3,000 公尺推進的路線規劃,也展現主辦方以「地形敘事」為核心的賽事哲學。
一般人熟悉的 Ironman 226,多半是海平面的城市型賽事;而 FXT 的難度來源完全不同。
FXT 的比賽結構通常包含:
近年的 FXT 賽事逐漸形成固定敘事:從日月潭湖面出發,沿著中央山脈一路推進至塔塔加,再在夜色中前往合歡山主峰。這條從湖、峽谷到高山的高度軸線,也讓 FXT 被視為一條由台灣地貌寫出的耐力路徑。
在 FXT 可查的公開資料中,2023 年(第 4 屆)是成績最完整的一屆,也是理解 FXT 強度的最佳參照。
資料來源:Formosa Xtreme Triathlon 官方 RESULT 頁面(2023)
https://formosaxtri.com/result/
| 名次 | 選手 | 成績 |
|---|---|---|
| 1 | 吳承泰 | 12:46:22 |
| 2 | 謝昇諺 | 13:12:10 |
| 3 | 許仁茂 | 13:46:50 |
| 名次 | 選手 | 成績 |
|---|---|---|
| 1 | 陳俐妘 | 14:56:09 |
| 2 | 許靜怡 | 18:16:26 |
| 3 | 吳依玫 | 18:28:39 |
根據 2025 年主辦單位與第三方品牌的賽後資訊,今年 FXT 路線再次調整:游泳段回到日月潭,自行車段推進至塔塔加遊客中心,跑步終點仍位於合歡山主峰。整體呈現更明確的「湖 -> 谷 -> 山」高度軸線。
今年最受矚目的,是吳承泰完成的 FXT 三連霸。比賽後段,他出現嚴重身體不適、甚至無法吸收補給,但在團隊引導下重新找回節奏,以不同於往年的方式推進這場他自訂的「最後一戰」。FXT 的難度不只在高度,更在於每一次反覆向前時,身體與意志如何被重新塑形。
SCOTT Taiwan 在 2025 年賽後的敘事中,描述 FXT 為「不斷在崩潰與重組之間來回」的比賽,並記錄吳承泰在不適狀態下仍選擇完成賽事的過程。這些紀錄讓 FXT 的強度不再抽象,而是更貼近選手在高度、氣候與低氧環境中的真實掙扎。
許多車友會問:「FXT 的十二、十三小時,是不是比 226 慢?」但這樣的比較不準確,因為兩者並非放在相同的環境邏輯下。
Ironman Taiwan 226|2022 年
男子冠軍:許仁茂|9:27:42
女子冠軍:陳俐妘|10:37:08
FXT|2023 年
男子冠軍:吳承泰|12:46:22
女子冠軍:陳俐妘|14:56:09
時間差距超過 3–4 小時,但反映的是地形與海拔,而非速度。
| 項目 | Ironman Taiwan 226 | FXT |
|---|---|---|
| 地形 | 海平面、城市、公路 | 海岸 → 峽谷 → 高山 |
| 爬升高度 | 約 1,000–2,000 m | 6,800+ m |
| 最高海拔 | 0–100 m | 3,000 m+(夜間跑步) |
| 氣候 | 風大、炎熱 | 低溫、低氧、高山天候不穩 |
Ironman 226 補給密集、節奏固定,適合追求時間。
FXT 需要陪跑、山區裝備、燈具,以及對高山氣候的即時判讀,更接近越野與耐力登高的交集。
180 公里以上的上坡騎乘,需要穩定的足弓支撐。鞋底剛性強,有助於長時間保持踩踏效率。
終點位於合歡山,夜間溫度可能降至個位數,鞋面除了透氣,也需要具備抗風性。
長時間騎乘後腳掌可能腫脹,能微調鬆緊的鞋扣系統,有助於在山區變化多端的環境中維持穩定踩踏。
FXT 的特別之處,不在於距離更長,而是它把台灣的地形納入比賽本身。從海邊向山頂、從炎熱到寒冷、從低海拔到低氧環境,這是一場與高度對話的賽事,也是一條能理解台灣耐力文化的軸線。
每一位站在終點的選手,經歷的都不只是速度,而是一次次被環境重塑、再重新站起的歷程。在極限運動的語境裡,這樣的狀態,正是「甚好」的樣貌。
註:「甚好」一詞來自《創世記》1:31,原義為「極其美好」。在極限賽事的環境裡,它象徵選手在高度、氣候、反覆試煉之後,所呈現出一種被磨過、淬過、仍然向前的狀態。
以下影片由 Formosa Xtreme Triathlon 主辦單位發布,可更直觀地感受 FXT 的地形變化、海拔爬升與比賽節奏。
資料來源:
FXT 官方網站:https://formosaxtri.com/
FXT 官方 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rmosaxtri
SCOTT Taiwan 賽後紀錄(2025)